女性陰道是由粘膜、肌層和外膜組成的肌性管道,富有伸展性,連接子宮和外生殖器。陰道炎是陰道粘膜下結(jié)締組織的炎癥,是婦科門診的常見疾病。健康婦女由于陰道解剖學及生物學特點,對病原體的侵入有自然的防御功能。如果陰道的防御功能遭到破壞,病原菌侵入就會導致陰道炎。
01 陰道炎分類 陰道炎根據(jù)特異性與否可分為特異性陰道炎和非特異性陰道炎;根據(jù)病原可分為細菌性陰道炎(Bacterial Vaginosis,BV)、霉菌性陰道炎(Vulvovaginal Candidiasis,VVC)、滴蟲性陰道炎(Trichomonad Vaginitis,TV)、需氧菌性陰道炎(Aerobic Vaginitis,AV);根據(jù)發(fā)病年齡可分為幼兒陰道炎、孕婦性陰道炎和老年性陰道炎;根據(jù)單純性與否可分為單純性陰道炎和混合性陰道炎。 02 發(fā)病年齡 20~45歲年齡組是陰道炎的高發(fā)人群。王興群等對600例陰道炎患者的年齡進行統(tǒng)計,結(jié)果20~30歲年齡組122例,占20.3%;31~40歲年齡組395例,占65.8%;這2個年齡組共517例,占86.2%。謝靈遐等對800例陰道炎患者的年齡進行統(tǒng)計,結(jié)果800例患者的年齡范圍為18~66歲,平均33.6±7.8歲,其中25~45歲患者最多,占79.0%。 03 陰道炎主要癥狀 陰道炎一般表現(xiàn)為陰道分泌物增多,有異味,性交后加重,可伴有輕度外陰瘙癢或灼熱感。不同類型的陰道炎其癥狀也有所不同,甚至有一部分患者無臨床癥狀。 ·細菌性性陰道炎(BV) 10%~40%BV患者無臨床癥狀。有癥狀者主要表現(xiàn)為陰道分泌物增多,有魚腥臭味,呈灰白色,均一稀薄,性交后加重;另可伴有輕度外陰瘙癢或燒灼感。 ·霉菌性陰道炎(VVC) VVC主要表現(xiàn)為外陰搔癢,外陰陰道剌激癥狀,如性交痛、排尿痛,后者為排尿時尿液剌激紅腫的大小陰唇、陰蒂造成疼痛。部分患者陰道分泌物增多,呈豆渣樣或凝乳狀。外陰有彌漫紅腫、軼裂、脫皮,提示為重度霉菌性陰道炎。 ·滴蟲性陰道炎(TV) TV患者主要表現(xiàn)為陰道分泌物增多及外陰瘙癢。分泌物特點為稀薄膿性、黃綠色、泡沫狀、有臭味。臨床檢查可見陰道黏膜充血,嚴重者有散在出血斑點,甚至宮頸有出血點,形成“草莓樣”宮頸。 ·需氧菌性陰道炎(AV) AV患者陰道分泌物增多,性交痛,或有外陰陰道瘙癢、灼熱感等。分泌物典型特點為稀薄膿性、黃色或黃綠色、有時有泡沫,但滴蟲檢查陰性,有異味但非魚腥臭味。 04 感染途徑 ·內(nèi)源性感染 有文獻報道消化道是陰道炎病原體的內(nèi)源性感染來源。內(nèi)源性感染多由白假絲酵母菌引起,白假絲酵母為條件致病菌,其與宿主的平衡狀態(tài)一旦被打破,便可引起陰道、口腔、腸道的互相傳染。 ·性行為 據(jù)文獻報道,性行為可增加VVC感染風險。有資料顯示VVC患者的男性伴侶,其生殖器假絲酵母菌帶菌率是VVC陰性者男性伴侶的4倍,另外口交也是VVC的高危因素。有研究者提出VVC的發(fā)生與近期頻繁性交有關(guān),該研究認為一方面精液可誘發(fā)假絲酵母菌形成毒力菌絲,從而侵犯陰道黏膜導致VVC的發(fā)生;另一方面,精子可能阻斷了淋巴細胞對假絲酵母菌的免疫應答。因此,減少性交可能有助于降低VVC的發(fā)病。 ·間接傳播 通過接觸污染物品,如公共浴池、浴盆、浴巾、游泳池、廁所(公用馬桶)、衣物等。 05 預防 陰道炎是婦女的常見病、多發(fā)病,具有易傳播、易復發(fā)的特點,對其進行預防極為重要。 ·積極篩查與治療:發(fā)現(xiàn)癥狀,及時檢查,以便及時進行治療,及早痊愈。 ·切斷傳播途徑:提倡蹲式廁所和淋浴,廢除浴盆、浴池。 ·養(yǎng)成良好的生活和衛(wèi)生習慣:注意個人衛(wèi)生,尤其經(jīng)期衛(wèi)生和性交衛(wèi)生。 【參考文獻】 [1] 閆素敏,倪榮須,郭偉男,等. 陰道炎流行病學研究進展[J]. 醫(yī)學動物防制, 027(7):626-627. [2] 吳文湘,廖秦平. 陰道炎的診治進展[J]. 中國實用婦科與產(chǎn)科雜志, 2009(12). [3] Rylander, E. Vulvovaginal candida in a young sexually active population: prevalence and association with oro-genital sex and frequent pain at intercourse[J]. Sexually Transmitted Infections, 2004, 80(1):54-57. [4] 王興群,胡勇,葉湘. 宜昌地區(qū)陰道炎的流行病學調(diào)查[J]. 中國醫(yī)學檢驗雜志, 2004, 5 (4):369-370. [5] 謝靈遐,賈海軍,胡麗娜,等. 800例女性陰道菌群分布調(diào)查及影響因素的研究[J] .現(xiàn)代婦產(chǎn)科進展, 2008, 17 (2):81-84.